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人本道路資訊網LOGO



3.2 步驟與流程

  成功的都市人本交通環境實體空間的營造,有賴建立一套有系統的評估指標、調查分析方法,以及完整的推動作業步驟與流程。

一、都市人行環境服務水準評估指標

  為達成都市人本交通環境理念的實現,擬建立可量化的指標系統,主要是希望對現況達到描述、評價與解釋,對潛在的問題達到預警與輔助決策等功能,因此在設計與選取指標之時,須符合基本特性,並同時藉此探討交通環境之現況是否符合人本交通之目標,以提供各區域發展人本交通系統方向之引導。


  參考相關文獻評估交叉口人行服務水準考慮因素,同時配合臺灣現有交通環境,選擇了六項影響因素納入交叉口人行服務水準模式,包含「行人延滯」、「行人密度」、「行穿線品質」、「庇護島」、「行人流率」及「人車衝突」。以現有規範和運用模糊理論(Fuzzy Theory)將各因素分級,接著藉由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將各因素給予不同之權重,各因素調查項目與評估公式詳表3-2-1。最終得到人行服務水準之評估模式以及各等級之對照表格詳表3-2-2。

 

表3-2-1 交叉口人行服務水準影響因素調查項目與評估公式

交叉口人行服務水準影響因素調查項目與評估公式

 

表3-2-2 交叉口人行服務水準評估表

 

服 務 水 準 等 級

 

行人延滯
(秒)

行 人 停 等 區 行 人 密 度 – 每人
平均 佔有面積
(M2/人)

行 人 穿 越 道 行 人 密 度 – 每人 平 均 佔 有
面積
(M2/人)

 

 

行穿線品質

行人庇護 島–
行人單次 
所需穿越 
之最大距 
離(M)

 

行人流率
(人/分*
公尺寬)

 

人車衝突 –
單位綠燈時 
間潛在衝突 量
(輛/秒)

權重:
0.21

權重:0.08

權重:0.08

權重:0.08

權重:0.11

權重:0.11

權重:0.33

A

<21

>5.9

>8.0

•行穿線劃設清楚
•設置行人專用號誌
•行穿線連續且無障 礙
•劃設自行車專用道線
•機車待轉區不影響行人穿越
達成五項即 A 級, 零項則 F 級

<7

<2

<0.13

B

21~34

3.1~5.9

5.1~8.0

7~12

2~7

0.13~3.27

C

34~59

2.2~3.1

3.6~5.1

12~17

7~20

3.27~6.41

D

59~66

1.8~2.2

2.4~3.6

17~22

20~33

6.41~9.55

E

66~89

1.3~1.8

1.5~2.4

22~27

33~47

9.55~12.69

 

F

 

>89

 

<1.3

 

<1.5

 

>27

 

47~60

 

>12.69

資料來源:本計畫研究

 

  將各因素所對應之等級轉換為1 至6 分,A 級為6 分,B 級為5 分,以此類推,接著配合表3-2-3 人行服務水準參數權重,將各參數所得之分數等級乘上該參數之權重。為了對照方便,故再乘六倍,所得之結果即為P-LOS,參照P-LOS 等級表(表3-2-4)以對應該路口之服務水準。

 

表3-2-3 人行服務水準參數權重

人行服務水準參數

權重比例

行人延滯

0.21

行穿線品質

0.08

行人庇護島

0.11

行人停等區行人密度

0.08

行人穿越道行人密度

0.08

行人流量

0.11

人車衝突

0.33

總和

1

資料來源:本計畫研究

 

表3-2-4 P-LOS 與交叉口人行服務水準綜合評估等級對照表

交叉口人行服務水準綜合評估等級

P-LOS

A

31 ~ 36

B

26 ~ 31

C

21 ~ 26

D

16 ~ 21

E

11 ~ 16

F

6 ~ 11

二、都市人本交通環境現況調查方法

為確立規劃設計是否符合都市人本交通環境之理想,首先須藉由現況調查了解環境課題,考量供給面及需求面,調查之項目及內容如表3-2-5所示。

表3-2-5 人本交通環境現況調查項目及內容

考量面向

調查項目

調查內容

 

 

 

供給面

人行道

寬度、長度、設施種類及數量

自行車道

寬度、長度、設施種類及數量

車行系統

車道數、管制方式

路口設施

路口型式、管制方式、設施種類及數量

停車空間

汽車、機車、自行車停車設施數量、位置及使用率

公共運輸系統

站位、路線、班次、設施種類及數量

 

 

需求面

區位特性

區位周邊設施概況調查

社經狀況

工商普查資料、人口資料

土地使用

都市計畫、土地使用管制規定

民眾意見

問卷調查、道路設施需求

交通量

車流量、人行量、自行車量

(一)供給面調查

  供給面之調查應以實地踏勘為主,包括各項調查內容,在資料取得與保存上,應留有錄影音、相片、紙本、測量數值等資料,以為後續查閱及檢核之使用。供給面之調查除上表所列之項目外,亦應特別調查之項目如下:

  1. 無障礙通用設計:包括人行道、停車設施、公共運輸系統、路口設施等項目。
  2. 交通寧靜設施:車行系統、人行道、自行車道是否設置交通寧靜區設施。
  3. 道路資訊設施:車行系統、人行道、自行車道、停車設施、公共運輸系統等是否設有道路資訊設施。
  4. 防災設施:道路環境是否設有防災設施。
  5. 管線設施:道路環境是否有管線整體設計。
  6. 綠色能源設施:停車設施是否設有充電站等綠色能源設施。
  7. 植栽與街道家具:道路設施帶、人行道、自行車道,植栽及街道家具之設置現況。

(二)需求面調查

  在需求面的資料取得與保存上,亦應留有錄影音、相片、紙本、測量數值等資料,以為後續查閱及檢核之用。調查項目之說明如下:

  1. 資料收集:區域之「區位特性」、「社經狀況」、「土地使用」,可藉由收集工商普查資料、人口資料、都市計畫書圖及土地使用管制規定資料取得。
  2. 現地踏勘:區域之「區位特性」除可利用資料收集外,必須進行現地勘查之方式進一步了解,因區域使用之現況可能會與都市計畫不同,如住宅區仍可能會有商業使用等狀況,都必須實地了解。
  3. 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可從使用者(居民、就業者、用路人等)不同使用者需求進行了解,可發掘較不容易經由資料收集與現地踏勘的潛在使用者需求。
  4. 交通量調查:交通量調查包括車流量、行人量及自行車量,調查方法依照「交通工程規範」規定進行。
    1. 「路段交通量」調查包括蒐集路段之交通量與交通組成資料,以了解路段交通特性,作為評估服務水準及交通管制之依據,並可作為交通改善規劃之參考;
    2. 「交叉路口轉向交通量」調查包括蒐集交叉路口交通量、流向分布及交通組成,作為交叉路口號誌設計、槽化設計、容量分析與研擬交通改善計畫之參考;
    3. 「行人交通量」調查包括蒐集行人之交通量,以決定交叉路口行人通過所需號誌時相長度、設置行人穿越道之位置、作為設置行人地下道或行人陸橋之評估依據及設置人行道需求之考量。
    4. 「自行車交通量」並未規範於交通工程規範,將利用設置調查員或錄影、裝置感應設備等方式,就通過調查站之自行車流向、數量分別予以統計並記錄。

三、都市人本交通環境推動步驟與流程

  都市人本交通環境推動步驟為:首先進行人本交通環境目標確認;環境現況調查與分析;利用評估指標確認該地區所欠缺之人本要素及課題(如:人行道寬度不足、通學環境不良、…等);選擇適合的人本交通改善手段(如人行環境建置、規劃通學道);依據標準之推動程序(如社區參與)執行規劃設計;建置完成並經使用後,進行人本交通環境指標評估其執行成效,並循環檢討,直至達到所設定之人本交通環境目標。初步建議之推動作業流程如圖3-2-1 所示。

都市人本交通環境推動作業流程圖

 

圖3-2-1 都市人本交通環境推動作業流程圖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