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 / 提升道路品質計畫 / 最新消息

提升道路品質-亮點計畫專區

新竹市亮點計畫

回顧新竹市發展歷史,清朝時期淡水廳治設於新竹市市區,使之成為清朝時期北台灣第一個建城的城市。新竹市交通受到日本政府的影響相當大。首先,日人建設縱貫鐵路,改變了臺灣南北的交通方式。又香山地區海運貿易興起,舊港與對岸的貿易減少、重要性降低,新竹市的城市重心遂從西北端移轉到接近火車站東門附近,形成今天的市區鬧區。本案基地位於東大路(中央路至經國路及樹林頭公園周邊),為新竹市重要城際道路之一。沿線連接許多市區主要幹道,如經國路及中華路,又與東西向快速道路及國道1號接,主要幹道則設有多處景點及重要機關,生活機能完整且日常商業行為、上下班通勤及假日休閒活動車輛出入眾多。

保障人、車的安全行動空間

東大路(中央路至經國路及樹林頭公園周邊)沿途間隔設置汽機車收費停車格,道路外側為汽機車之混合車道。人行道雙側各約1.8m寬,現況除既有公共設施及植栽占據人行道外側外,大多人行道遭周邊住家及商家占為私用狀況嚴重且破損甚劇,鋪面之狀況差亟待改善,如何還道於民保障市民行走的安全,並提供新竹市民便捷、舒適且安全的人行及車行空間,將是未來本案的重點工作。

內政部營建署為均衡城鄉區域建設之發展,透過公共建設與友善環境規劃,健全環境空間設計,打造更友善的新規格的道路,整合共通管(線)溝、人行道、自行車道、街道景觀、天空纜線、標線標誌等項目,以完善建構來提升道路品質。透過人本友善環境(無障礙環境)改善地下道公共通行空間與環境,串聯舊城區、大車站及新竹公園周邊相關景點,恢復優質親民的步行動線,讓民眾遊客安全、舒適的悠遊新竹,建置新竹無障礙系統。

圖1 規劃示意圖

圖1 規劃示意圖

本案(1)基地位於東大路(中央路至經國路及樹林頭公園周邊)。綜整東大路(中央路至經國路及樹林頭公園周邊)現況問題為路面龜裂,大眾交通運輸停靠慢車道側,造成交通動線混亂,且既有公共設施及植栽占據人行道外側,沿線多處人行道及道路鋪面破損,沿線交通標誌設現況為傳統式反光標誌,光源不足及背景光源複雜影響用路安全,因此,為提供新竹市民便捷、舒適且安全的人行及車行空間,將是未來本案的重點工作。

本案(2)藉由改善市中心1平方公里道路天際景觀不佳及號誌纜線雜亂問題,爰透過本計畫暨營建署107年至109年「提升道路品質─公共環境改善計畫」申請補助來改善新竹市舊城區主要幹道路口之號誌線路,將線路地下化、號誌共桿及整合標誌標線,融入道路美學,藉以提升市容環境及簡化路口設施,提供用路人一舒適道路服務品質,並可避免因管線下垂或掉落造成之交通安全疑慮。

本案(3)藉由改善東大路地下道公共通行環境與空間照明,提升步行安全性與舒適性,完善新竹舊城區無障礙系統。

工程效益

本計畫完工後,將打造新竹市一亮點路段─東大路(東大高架道路至鐵道路二段),改變道路基本配置,將公車站設置於中央,改善機慢車與公車爭道窘境,加寬加大兩側人行環境與空間,提昇城市景觀,預定達成目標如下:

本計畫完工後,將打造新竹市一亮點路段─東大路(東大高架道路至鐵道路二段),改變道路基本配置,將公車站設置於中央,改善機慢車與公車爭道窘境,加寬加大兩側人行環境與空間,提昇城市景觀,預定達成目標如下:

()有效利用開放空間提供居民全舒適的步行及休憩空間。

()整體營造環境改善後,提供鄉民更適居生活空間。

()道路平整度改善,增加行車安全及舒適性。

()交通動線改善,提升道路旅行速率。

()號誌與標誌共桿,以用路人角度思考將標誌簡併及減桿,讓用路人更容易辨識,可改善用路人對路口相關交通指示資訊的困惑,提供用路人清楚簡潔而有系統之交通指標,藉此縮短用路人的判斷時間,維護其安全。

()架空電纜線除有礙景觀與駕駛視野外,亦可能有纜線掉落、漏電或被超高車輛拉扯斷之危險,且危及用路人安全。為改善一抬頭就看到凌亂的線路,纜線全面地下化,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天際線及市區景觀,讓新竹市市民重新擁抱清爽、美麗的天空。

()優化公共通行空間與環境,除了將公共通行空間優質化外,在整體照明環境的設計上也必須相對提昇,讓民眾與遊客舒適暢遊步行城市,提升人行無礙通行品質。

工程範圍

▓東大路(中央路至經國路及樹林頭公園周邊)亮點計畫

東大路(中央路至經國路及樹林頭公園周邊),東端之東大高架橋道路與光復路二段相接,西於北大路與東大路二段相接,另樹林頭公園周邊東大路二段與鐵道路二段。此處交通繁亂、車流量大、鋪面損壞嚴重,實屬東西南北往來車輛必經之處;路段又緊鄰附近社區巷弄居民生活圈,人車並行的情況時有所見,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積極改善之必要。

依道路現況調查,本段既有管線及排水設施已佔用大部分路幅,現階段尚無空間辦理共同管(線)溝整合與建置。

圖1 東大路現況空拍圖

圖1 東大路現況空拍圖

圖2 東大路計畫範圍

圖2 東大路計畫範圍

▓一平方里天空纜線地下化與標誌共桿整併計畫

圖3 亮點計畫實施號誌共桿與線路地下化重整範圍

3 亮點計畫實施號誌共桿與線路地下化重整範圍

工程背景─改善前

▓東大路(中央路至經國路及樹林頭公園周邊)亮點計畫

圖4 東大路(中央路至經國路及樹林頭公園周邊)現況

圖4 東大路(中央路至經國路及樹林頭公園周邊)現況

4 東大路(中央路至經國路及樹林頭公園周邊)現況

▓一平方里天空纜線地下化與標誌共桿整併計畫

首先應用GoogleMap街景圖服務初步蒐集新竹市亮點計畫歷史文化區域之路口數,包括經國路、中華路、東大路、西大路、民富街、北大路、中山路、中央路、中正路、林森路、東門街及北門街,並實際現勘了解各路段號誌纜線雜亂問題、標誌標線擺放不明確、控制器設施佔用行人空間等所有問題的嚴重程度,由此體現出現況基地問題。

(1)號誌架空纜線凌亂:本市在各處都是纜線凌亂的亂象,導致常有物品卡在纜線上,並有礙市容瞻觀。

(2)標誌牌位置與形式不一:道路標示牌總是四處亂放,無固定的擺放位置,例如:機車待轉的標示,有時放在號誌桿上,有時放在右側豎立的桿子,導致用路人辨識不清,有危行車安全。

(3)控制器設施佔用行人空間:街道上常有控制器阻擋在行人道,導致行人權益被剝奪。

(4)燈桿與燈箱老舊:路口常見燈桿與燈箱有外皮剝落及生鏽的現象,易造成維修成本增加。

(5)架高桿承載架空線路負荷過重,且造成纜線下垂:許多路口架高桿承載架空線路,導致負荷過重及造成纜線下垂,此種問題易危害行車安全。

(6)號誌標誌被樹枝、違規標誌及其他標誌遮蔽:在路口常有禁止迴轉或是禁止左右轉的標誌,但常有被樹枝、違規標誌及其他標誌遮蔽的情況,易造成用路人辨識不清而違規。

(7)號誌燈頭麻花:號誌燈頭麻花使用路人不易觀看,易影響行車安全。

(8)路名標誌橫式與直式位置不一致,且無夜間顯示功能:用路人在不熟的道路,須利用路名標誌來尋找方向,常有路名標誌位置不一致或是夜間看不清,導致用路人難以及時變換車道的情形。

(9)違規標誌亂放:隨處可看到違規標誌亂放,導致路口標誌牌混亂。

(10)行人燈高度不一致:常有行人燈高度不一,使行人不便及影響行車安全。

(11)沒有行人步道、自行車車道及相對應的號誌:易危害行人與自行車安全。

圖5 號誌架空纜線凌亂問題圖示

5 號誌架空纜線凌亂問題圖示

圖6 標誌牌位置與形式不一致問題圖示

6 標誌牌位置與形式不一致問題圖示

圖7 控制器設施佔用行人空間問題圖示

7 控制器設施佔用行人空間問題圖示

圖8 燈桿與燈箱老舊問題圖示

8 燈桿與燈箱老舊問題圖示

圖9 架高桿承載架空線路負荷過重問題圖示

9 架高桿承載架空線路負荷過重問題圖示

圖10 號誌標誌被樹枝、違規標誌、及其他標誌遮蔽問題圖示。

圖10 號誌標誌被樹枝、違規標誌、及其他標誌遮蔽問題圖示

圖11 號誌燈頭麻花問題圖示

11 號誌燈頭麻花問題圖示

圖12 路名標誌橫式與直式位置不一致及無夜間顯示功能問題圖示

12 路名標誌橫式與直式位置不一致及無夜間顯示功能問題圖示

圖13 違規標誌亂放問題圖示

13 違規標誌亂放問題圖示

圖14 行人燈高度不一致問題圖示

14 行人燈高度不一致問題圖示

圖15 沒有行人步道、自行車車道及相對應的號誌問題圖示

15 沒有行人步道、自行車車道及相對應的號誌問題圖示

計畫內容

本計畫以營造出合乎人性、生態、美質之市區道路景觀,提昇市區居民優質街道生活環境,以為未來人本及永續都市紮根。推動目的大致如下:

都市道路養護整建系統計畫,減少因路面不平整而造成交通意外,重新檢視既有市區道路斷面,配置合理道路要素,改善人行徒步環境與地下道環境,提昇市區道路人行服務機能。

增加道路綠帶面積,提昇都市生態效益。藉由市區道路舊有設施整併與減量,強化都市環境特色。

推動台灣地區市區道路景觀及人行環境改善示範計畫。落實以生態工法進行市區道路景觀改善建設。

綠色運輸系統,都市CO2減量計畫。建立低碳生活自行車路網,減少都市交通之排碳量。

設立街道幸福設施(共桿、標線標誌、街道家具、天橋美化等),配合當地地區文化特色設置,營造友善幸福空間,並依當地地方民情風俗建置;強調桿線單一化,改善舊有城市街道天空纜線紊亂的情況。

串聯大眾運輸路網,提升民眾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習慣。

改善新竹市舊城區主要幹道路口之號誌線路,將線路地下化、號誌共桿及整合標誌標線,融入道路美學,藉以提升市容環境及簡化路口設施,提供用路人一舒適道路服務品質,並可避免因管線下垂或掉落造成之交通安全。

圖16 計畫內容說明

圖16 計畫內容說明

16 計畫內容說明

工程標的

一、路平改善工程

路平專案有以下幾個重點:

1. AC路面品質改善:5cm厚分層鋪設分層滾壓,提供足夠的承載力,可增加車胎與路面之摩擦力,提高行車安全。

2. 路面排水坡度:調整適當之排水坡度,使路面快速排水,以利行車安全。

3. 路基改善:針對路基不良處,以水泥拌合級配料或CLSM填補改善軟弱路基,減少路面塌陷。

4. 孔蓋減量下地:改善現有路面孔蓋過多之現況,孔蓋減量下地除行車更舒適外,道路更平整安全。

5. 平整度要求:完工後路面要求平整度,單點需小於6mm,標準差應於2.6mm以內,以嚴格要求路面平整之成效。

6. 提升道路標線抗滑係數:採日本65規範,防止雨天摔車。

7. 禁挖期限:路平專案路段均事先協調管線單位配合施工,完工後將限制3 年內不得開挖,以保持道路品質,延長使用年限。

圖17 AC路面改善示意圖

17 AC路面改善示意圖

二、人行道改善工程

人行道設計應注意以下重點:

1. 安全性─人車分離 安全設計(平整、止滑)。

2. 步行安穩性─提供安穩步行空間,加強夜間照明、安全視距等。

3. 步行方便性─人行道提供足夠設施供行人停留、活動空間等。

4. 連續性─人行道高度、設計元素、色彩、質感等連續性。

5. 舒適性─無障礙環境設計、適當的休息座椅等。

6. 系統一致性─人行道相關設施使用及操作方式儘可能統一。

本工程擬採用硬底軟面之透水鋪面引導人行空間,且移除占用人行道設施,保障用路人路權。

本工程人行道表面材料擬採用透水鋪面,藉由工址基地雨水貯集、滲透雨水、涵養地下水之透水(海綿)城市概念降低逕流量,提升防洪效能,降低排水系統負擔。「直接滲透設計」最有效之方式即為增加土壤地面面積,以加強雨水的直接入滲效果,因此經綠化的自然土壤地面是屬於最自然、最環保的保水設計。另一方面,良好透水鋪面的透水性能就如同裸露土地,因此增加透水鋪面,相當於增加裸露土地一樣,對基地保水亦有重要貢獻。

圖18 人行道橫斷面示意圖

18 人行道橫斷面示意圖

規範人行道空間淨寬:

根據「市區道路工程規劃及設計案例之研究」指出:為提供兩人並肩舒適行走,人行道淨寬要求以大於1.51.8公尺為原則。

本計畫人行道全路段採用高壓透水磚,並依各路段環境現況,規範44.5米間不等之人行道寬度,以提供行人舒適安全、合乎人本精神之通行環境。

圖19 規範人行道空間淨寬

19 規範人行道空間淨寬

整併公共設施帶:

公共設施帶指依植栽、路燈、景觀及街道家具佈設之需求,劃設於人行道或分隔島之帶狀空間,並移供交通、消防、管線設施與都市生活相關之公共設施之使用。

圖20 道路橫斷面示意圖

20 道路橫斷面示意圖

人行道無障礙斜坡道設計:

人行道無障礙坡道之設計準則係參考內政部「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設置目的係使人行道與路面及行人枕木紋(斑馬線)平順連接、行人行走安全、輪椅使用者行走便利,其在轉角處標準配置可參考如下。

圖21 人行道無障礙斜坡道設計

21 人行道無障礙斜坡道設計

無障礙設施改善工程

考量公共設施對高齡、幼童、婦女及身體障礙者的「可及」與「可使用」性,應採用全民適用之通用設計妥善規劃無障礙設施,其要項如下:

1. 無障礙通行空間採連續性設計,且不得設置妨礙行人通行之障礙物。

2. 無障礙通行空間設置坡道者,坡道斜率不得大於一比十二;坡道淨寬不得小於零點九公尺。

3. 人行天橋與人行地下道出入口及路面高低差變化位置,應設置警示帶。

4. 無障礙通行空間於交叉路口連接行人穿越道時,應與路面齊平或設置坡道。

5. 人行道緣石高度不得大於 0.15 公尺,與行人穿越道銜接處或地形變化處,得採斜坡方式處理。

6. 引導設備:需依規定設置線型動線引導設施。

圖22 無障礙設施示意圖

22 無障礙設施示意圖

三、共桿工程

在交通要道的交叉口設置共構立體造型路燈,形成社區領域,並有助於社區意識的凝聚,並且提升社區價值,與城市等級。

結合交通號誌、指標牌及路燈,透過設施規格化、管理集中化、控制分散化的機制達到省能與整潔。沿線採用內照式標誌牌,在夜間也是發光體,改善夜間及陰雨天行車辨識效果,提高用路安全,同時亦可成為市容夜間亮麗醒目的景觀。

此外,導入智慧型路燈監控系統,運用通訊技術與感測網路技術監控路燈變化,且依據天候、路況、時間來調整燈具照度及用電量,可提供高演色性及照明品質的路燈。完整的道路照明監控系統可提供路燈即時監控、自動報修、分時調光等智慧功能,且節省用電量以達到節能減碳之目標。

圖23 共桿設施示意圖

23 共桿設施示意圖

四、分隔島工程

東大路道路改善亮點:

一為人本精神示範道路,二為生態綠廊景觀大道。

1. 加寬快慢分隔島與人行道,建構新竹市中心優質步行網絡,成就新竹人本都市。

2. 消除中央分隔島,道路空間重新分配利用。

3. 縮小車行空間,創造都市人本的示範道路。

4. 打造舒適的人行空間,利於燈會人流通行。

5. 保留良好植栽,搭配新植喬木,配合城市光環境營造,創造主題景觀大道。

6. 未來連接十八尖山、頭前溪、漁港與城市綠帶,以生態與減碳的核心價值,創造新竹生態城市。

圖24 東大路改善斷面圖

24 東大路改善斷面圖

圖25 東大路道路改善亮點

25 東大路道路改善亮點

圖26 完工模擬圖

26 完工模擬圖

五、前瞻設計規劃構想

()既有人行道空間常有貨車、重車等車輛行駛進出,容易與自行車及人行空間產生衝突,加上車輛重量較重,容易毀損鋪面,再加上兩側店家及住家佔用,導致人行延續性受阻。

1. 調查人行道上既有相關設施情形:本計畫於新竹市東大路(東大高架道路至鐵道路二段),現有公共設施包括交通號誌、變壓箱座、人行道植栽穴、電信箱座、消防栓、電信人孔、污水人孔、電力人孔、自來水人孔、雨水人孔、制水閥、人行道鋪面、欄杆、公車牌、座椅、人行道路矮燈、電線桿等。後續應全面清查相關位置及尺寸。

2. 與各管線單位協調:調查人行道上既有相關設施設置位置及尺寸,與各管線單位協調遷移,減少後續維護及提升人行道整體觀瞻。

3. 重新檢視整體人行道無障礙環境:以往無障礙環境設置以身心障礙者使用為對象,但近年觀念已擴展到全民使用之觀念,與本計畫相關之無障礙設施,以坡道、道路指引為主要對象。

4. 鋪面材質選用:材質應選擇與周邊環境相融合,不過分複雜突兀為首選,配合地方特色做設計,並採生態環保透水性鋪面,耐用且低維護成本,不易塌陷毀損,才不易引起民怨。

圖27 既有人行道問題

27 既有人行道問題

()各路段的開發時程不同,因此路面設計缺乏整體的考量,因此在動線及意象

機能上,未能充分反應地方文化特色,並缺乏景觀美質考量。

1. 整體規劃、形塑路廊特色:以整體規劃方式,將道路景觀特色定位,充分運用當地人文及景觀元素,形塑道路特色,以做為道路基本改善原則。

2. 既有人行道、車道及節點改善:既有人行道、車道及節點等地加強空間意象之營造,如於人行道上強化特色街道家具,方便行人駐留、休憩亦可增加道路識別性與獨特性。

3. 導入地方特色意象,應用文化元素:計畫道路位於新竹市東大路(東大高架道路至鐵道路二段),為新竹市地區重要聯絡道路,因此可善加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加以導入,強化整體人行道路段景觀意象。

4. 訂定建物立面及道路設施物規範:訂定建物立面及道路設施物之共同規範,藉由兩側商家、住家協調,建構統一招牌形式、色彩及符合本計畫區域之意象表現,並美化街道視覺景觀,提供使用者優質步行環境。

圖28 建議於設計中導入地方特色意象

28 建議於設計中導入地方特色意象

六、鋪面損壞調查

鋪面損壞是表面狀況指標,由交通荷重、環境因素、施工材料及施工或三因素所組,鋪面破壞是影響鋪面服務功能變化的主因之一。PCI指標是評估鋪面整體狀況的數值指標,依據鋪面現況量測及觀察鋪面破壞之結果,同時指示調查路段之鋪面結構完整性及面層行車狀況(局部地區糙度及安全),PCI指標不能量測結構能力(structural capacity),亦不能直接提供鋪面抗滑或糙度量測,僅提供客觀及合理的基礎作為鋪面養護需求及優先順序之決策依據。連續的PCI指標監測可建立鋪面整體之破壞率,可依據現時鋪面設計及養護程序驗證及改善鋪面服務績效,由養護回饋資料作為鋪面主要整修需求之早期判斷依據。

 

盤點新竹市東大路的樹林頭公員周邊人行環境,由於缺乏人行空間、綠帶、路口無安全停等空間,本計畫則以新設人行道、斜坡道、保護設施、停車彎、連續植栽帶,並留設行人穿越空間加以改善,期能創造居民與遊客都能享有便捷、舒適且安全的人行、車行空間。

進入設施改善工程...

新竹市

步行城市道路品質提昇計畫

完工成果照

工程宣導影片

  (一)東大亮點完整版V1

  (二)一平方完整版V1

 

成果連結

  (一)東大亮點計畫全記錄

  (二)新竹市亮點評比初評簡報 (請另存新檔)

  (三)新竹市亮點實地評比會議簡報 (請另存新檔)

施工前後對比照

1.一平方-天空纜線(25北大北門)

2.一平方-東門民族_公賣局

3.東大路-自行車道路障

4.東大路-電箱占用人行道

5.東大路-機車占用人行道

6.東大路-行穿線_衝突範圍

7.東大路-門架

8.樹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