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人本道路資訊網LOGO



第一章 都市人本交通理念緣起

  「人本交通」的發展概念,起源於交通發展過程中對環境及使用者之省思,隨著經濟建設、都市發展以及臺灣社會人口結構改變等等因素,市區道路解決交通問題之功能性,從以往「車輛」為道路空間主角的觀念,逐漸轉變為以「人」為空間主角之思考模式,強調人性化之都市空間與運輸系統相互結合,並兼顧民眾的安全與環境的負荷(表1-1)。

   都市人本交通理念之落實係屬於「人性關懷」實現的一環,目的為確保身為人類的移動與空間使用安全能夠獲得保障,讓所有的人都能夠公平、自然且尊嚴地參與社會活動。近年隨著生育率及死亡率的降低,社會人口結構已顯著產生變化,依據內政部統計處統計資料顯示,106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0歲,人口老化指數截至107年6月止已達108.78,且持續上升中。顯示未來於交通環境規劃設計過程中,環境使用主體對象需要重新被檢視,除了身心障礙者之外,高齡者與暫時性行動不便者(如孕婦、推嬰兒車、攜帶行李的旅客…等)於交通運輸相關設施規劃設計時,應納入人本觀念來做整體性考量。

【表1-1】人本交通概念

# 主題 說明
1 空間主體 空間規劃以滿足各類型使用者需求為主要考量,同時注重道路空間公平合理的使用分配
2 優先順序 以行人安全與便利性為優先考量,其次依序為自行車、大眾運輸工具與私人運具
3 運輸目標 追求可靠性與親和性
4 環境友善 鼓勵使用大眾運具,節省道路使用比率
5 能源消耗 以使用自然能源之運具為主,力求低耗能
6 汙染控制 鼓勵使用低污染之綠色運具
7 景觀美化 景觀在設計時納入整體考量
8 事故衝擊 重視各運具使用者之安全

  人本交通核心理念包含:在地生活化、人性化、綠化設計及環境永續。


1.1 在地生活化

  在地生活化於都市人本交通理念中呈現方式,在於檢討區域道路系統,透過交通設施、安全教育宣導,來創造在地特色、通學用路空間,提供安全、健康與舒適的通勤環境。

一、什麼是都市人本交通在地生活化?

  在地生活化的意涵包含「在地化」與「生活化」二個層面。

   其中「在地化」的概念是相對於全球化而來,目標是為了維持地方文化認同以及地方特色永續,在地化核心內容會隨著生活圈區位與尺度範圍的差異而變化。

  而「生活化」的概念指的是日常生活上,包含居住、工作、教育、醫療和娛樂與交通,能被廣泛實踐運用的事物。

  都市人本交通理念於「在地生活化」方面的定義:以「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國土綜合開發計畫」、「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區域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所劃定之(但不限於)生活圈範圍與型態(現階段已劃定6個都會生活圈、11個一般生活圈及3個離島生活圈)為基礎,以人為主體考量進行交通建設並在成果中展現出生活圈特色與價值,使區域內的家庭或個人為聯繫居住、工作、教育、醫療和娛樂等生活場所於交通需求上的品質與安全獲得滿足。

二、都市人本交通在地生活化考量點

  1. 凸顯在地特色:透過座談會、工作坊、訪談、觀察、閱讀…找出在地特色,並藉由「全球思考、在地行動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的概念,以整體環境架構來思考,轉換為在地關懷行動,尋找出不同生活圈的獨特性來凸顯其特色。
  2. 溝通生活模式:透過座談會、工作坊、訪談、觀察、閱讀…理解人本交通考量對象--在地人的使用習慣、生活節奏與活動模式等相關線索,藉由這些線索歸納、理解、模擬使用主體對象生活情境模式。
  3. 深化使用分區:在人本的架構下,都市中的道路在不同的使用分區,應依其服務對象及所屬區位而有所差異,甚至街道家具種類、材質、人行道空間圍塑、植栽種類及種植位置均應適地適時,參考周邊所屬分區空間性質來考量。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