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首頁 / 重大消息/最新消息/最新消息內容

最新消息

市區道路人行環境推動現況與展望

緣起

 近年來,永續發展、綠色交通、大眾運輸導向、理智型成長等概念已成為全球都市發展趨勢,透過強調人性化之都市空間與運輸環境,在注重運輸系統發展效率之餘,也兼顧環境的負荷與民眾的安全;所以運輸系統除滿足民眾生活的機動性與可及性之外,更應滿足環境保護與優質生活之雙向需要,亦即以綠色交通的建設思維,來達到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

 我國目前以機動車輛為主的交通規劃及建設方向,實有必要轉變成以人為本的交通系統管理(TSM)理念,未來在建設道路等,皆應以「人本為取向」。因此內政部營建署積極推動人行環境改善工程,採取重新檢視既有市區道路斷面、配置合理道路要素、擴增人行活動空間及道路綠帶面積、重塑市區道路型態,改善人行徒步空間、無障礙環境,並形塑保有當地生態景觀、地區文化特色之生態都市。希冀藉由相關計畫之執行推動,促使各地方政府可有效檢視轄區內之市區道路現況,進而提出人行環境整體改善方針及具體建設,期後續相關機關均能重視人本環境之改善。

市區道路人行環境間改善類型

以人為本的友善道路環境應提供民眾安全的步行環境與休憩等活動使用,市區道路人行空間改善,應考量兩側土地使用空間特性,並依各案件實際範圍之規劃使用情形,因應道路空間條件不同,同時考量網絡系統之整合串聯,依據其使用方式,大致區可分為通學步道、大眾運輸場站周邊、商圈徒步街、 一般住商混和街道、純住宅區街道、河川水岸、廟埕街區市集周邊道路等七種空間類型,各類型應具備舒適、便利、連續等基本要求。以下將針對人行環境主要臨接之各空間類型進行改善說明。

一、人行環境臨接商業區、大眾運輸場站
商業區之行人活動以逛街購物為主,大眾運輸場站也屬人潮聚集停留之場所,而除應求行人動線之流暢外,並應兼顧無障礙環境設計。另考量使用交通運具通勤轉乘之便利性,並因應節能減碳,應將市區自行車道系統之串連納入考量,同時兼顧自行車交通標誌及指示系統之適切性。

二、人行環境臨接住宅區或文教區 
應注意環境保護機能、噪音減低、大氣淨化之作用,並應兼顧居民生活安全,減少路面高差設計、住宅出入之便利性;若人行道屬學校返家之路徑,則需以學區系統之概念考量,為兼具學童及行人使用安全,緊鄰文教區之市區道路應全面推行無障礙設施,並以連續綠帶及複層配置進行綠美化,以減少學童跨越產生危險。

三、人行環境緊鄰河川水岸 
應考量與社區徒步系統及自行車道系統串聯之無障礙環境設計,並以連續綠帶及複層配置的蜜源植栽及當地原生種植栽,將河川藍綠帶之生態環境與社區進行串聯。

四、人行環境鄰接廟埕街區市集 
考量廟埕街區市集常舉辦廟會活動,可藉由鋪面材質之轉換,形成活動區與周邊巷弄之區隔,並於車行頻率較高之區域採用耐磨、抗汙、乘載力強之鋪面材質,廟埕廣場周邊應與現地傳統文化特色呼應與結合。

市區道路空間特性分類表
空間類型 各類型工項
通學步道 人行道、標誌標線、植栽美化、安全警示、停等空間、街道家具
大眾運輸 自行車交通標誌及指示系統、無障礙設施、候車亭、停車彎、停車空間、自行車停放空間、綠地(或植栽綠帶) 、廣場、休憩設施
商圈徒步街 人行道、標誌標線、指示及資訊系統、招牌及騎樓整平、無障礙設施、入口 廣場、地坪鋪面、排水設施、座椅、垃圾桶、植栽、花台、夜間照明、公共 藝術、停車空間
一般住商混和 人行道鋪面改善、標誌標線、植栽綠帶、照明系統、排水設施、停車空間、 車阻
純住宅區 人行道鋪面改善、標誌標線、安全警示、植栽綠帶、照明系統、排水設施
河川水岸 標誌標線、指示及資訊系統、步道鋪面改善、座椅、綠美化、入口廣場、照明系統、休憩設施、停車空間
廟埕街區市集 鋪面改善、騎樓整平、入口廣場、標誌標線、指示及資訊系統、夜間照明

備註:各工項施設後仍應保持人行道之暢行性及安全性

計畫執行成果展示:

基隆市信義區壽山路成功國中通學步道改善工程
基隆市信義區壽山路成功國中通學步道改善工程
南投縣草屯鎮敦和國小周邊通學步道改善工程
南投縣草屯鎮敦和國小周邊通學步道改善工程
新竹縣竹東鎮人本友善通學廊道建置計畫工程
新竹縣竹東鎮人本友善通學廊道建置計畫工程
屏東縣南州鄉人行環境改善第一期工程
屏東縣南州鄉人行環境改善第一期工程

未來展望

國際上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14%及20%,分別稱為高齡化社會、高齡社會及超高齡社會。依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評估,台灣已於82年成為高齡化社會,並於107年邁入高齡社會,將於11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而到了150年每10人中,約有4位是65歲以上老年人口,而此4位中則將近有1位是85歲以上之超高齡老人。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105至150年),105年8月。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105至150年),105年8月。

 面對高齡與少子化趨勢,未來市區道路應以「通用設計」與「完全街道」之理念逐步改善,以提升人行環境服務機能,並結合都市公共通行空間(公園、綠地、街角、建築公共通行空間),融入無障礙公共通行空間設計原則,整體規劃舒適安全的步行系統,以因應高齡化社會結構之需求。

資料來源:前往內政部營建署網站(另開新視窗)

回上一頁